咨询热线
020-3345-1463电话:020-3345-1463
传真:+86-020-1496-2279
邮箱:30264394@qq.com
助残!灌县木雕工坊如何铺就残疾人美丽之路?
在都江堰的一座小院里,灌县木雕“非遗+助残”模式正悄然铺就一条“美丽”之路。灌县木雕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何飞,带领残疾学员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生机。
三年前,助残公益项目落地,让灌县木雕开启“非遗+助残”之旅。何飞深知,灌县木雕有数百年历史,不能在他们手里失传,还要思考如何创新。于是,工坊首次通过都江堰市残联招募了10名残疾学员。
这些残疾学员带来不小惊喜。他们开始设计开发融合青城山、都江堰、大熊猫等城市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,就像小小的灌县木雕冰箱贴系列,单个产品体量小、制作快,符合当代消费群体需求。告别只复刻传统纹样,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展开对话,市场之门也就此敞开。
对学员申桂珍而言,木雕无疑重塑了她的人生。2022年首次接触灌县木雕,从最基础握刀学起,她慢慢掌握了木雕打磨和电商运营技能,得到独立制作简单作品的能力,还有一份收入。这份底气让她面对生活更加坚定且积极乐观。
那些木雕作品可不只是工艺品,更是能流通市场的商品 。从欣赏的人角度看,透着手艺温度,有着生命故事。其独特性机器量产永远无法企及,这种人文价值十分珍贵。
如今,灌县木雕工坊非昔日传统作坊能比。它集非遗传承、残疾人就业、乡村振兴多重元素于一身并大获成功。
据统计,三年间,工坊系统培训残障学员20余人,开展专项就业赋能项目20余次,接待海内外研学团队超2000人次。因为成效突出,荣获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“非遗体验基地”、“美丽工坊”优秀生产基地等多项省市荣誉,成为诸多公益基金会及媒体合作基地。
立足当下,何飞展望未来。他希望打造一个“非遗+助残”的孵化基地和体验中心,想吸引更多残疾人、年轻人参与学习。同时期盼更多社会力量加入,如同都江堰之水,灌溉需要帮助之处,逐渐形成繁茂的“美丽”森林,这也将是“美丽工坊”的新征程意义所在。



